成果的创新点

一、主动聚焦行业发展和现代工程教育理念,创建了“6+1”实践教学模式和保持实践内容可持续迭代更新的有效机制。

以石油行业“新业态、新技术”和OBE理念对工程实践能力及其培养体系建设的新要求为导向,以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循序渐进提升为路径,创建了“基础实验、认识实习、生产实习、工程设计、毕业论文、创新创业项目”+“社会实践”的“6+1”实践教学模式;形成了学科和科研强势向实践教学转化持续更新实践内容的机制,强力支撑了专业及课程建设。7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,石油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,成果获《中国教育报》、《中国社会科学网》等广泛关注。


二、主动应对行业工程特点引发的现场实践难题,打造了“实+虚”结合的工程实践平台。

针对石油工程隐秘性强、施工风险高,地下工程不可视、学生进入现场受限问题,产学研协同,打造了“实+虚”结合的校内外工程实践平台;提出了“平台共建、成果共享、学生培训取证、持证实习”共赢准则,师生取得油田现场“四小证”后持证实习,保障平台建设及现场实践有效运行,破解了“校内不易实践,现场限制实践”难题。先后建成3个国家级校内实践平台和包括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在内的7个校企合作现场实践基地,保证了学生100%参加现场实践。


三、切实确保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达成度,形成了“三驱联动,四位一体”的实践模式运行保障机制。

形成了“理实融合、产教融合、科教融合”联合驱动,在“实验中心、工业训练和虚拟仿真中心、现场基地、科研实验室”四类平台,实施“6+1”实践教学模式的“三驱联动,四位一体”平台运行保障机制。充分发挥了产、学、研多元融合育人优势,显著提升了工程实践培养目标达成度和创新创业能力。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0%以上,学生获批大创项目(含国家级)360余项,发表论文300余篇,获专利140余件,获各类国家级竞赛奖励190余项,3人入围福布斯教育行业3030岁以下精英榜。